對感情到底要不要抱希望呢?~看情況

2020062323:21
最近我經常向朋友聊道:
「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和覺察,我開始接納自己,對未來不再絕望悲觀,我也覺得自己可以有一個伴侶,甚至共組婚姻... ... 」這類的話。
但朋友竟回我:
「你常說將來也有可能往 好的方向發展…,但是也有可能找不到對象呀,你總是說好的部份,不好的部份你都刻意不說,這樣不是強把不好的壓抑下去嗎?……」
這樣反對我的論點。

乍聽似乎有道理,但總覺得怪怪的,也不能立即認同。
雖然她說:
「有可能好,也有可能不好,那就不要抱希望!」
就之前與他聊天的過程,曾聽她說過:
「如果因為太抱希望,萬一到時落空,那是很失望的事!」
難道抱持希望有問題嗎?
我覺得:
「希望,在未來可能會實現,也可能不會實現!」
這是合理的,可以認同的,中立的。。
但我總覺得他說「不要抱希望」,是因為害怕失望!
那背後的動機是害怕,感覺是負面的;
我又想,
什麼樣的「不抱希望」的動機會是比較正面的呢?
目前我想到的是:
「我相信靈魂的計劃,未來的多重可能,我願意信任,而不加入自己主觀的期望與干涉!」
我認為二者背後的動機是截然不同的,
因為害怕失望而不抱希望……這種思想的振動頻率比較低
因為信任而不抱希望(不加干涉)……這種思想的振動頻率比較高


害怕失望帶給當下的感受還是比較沉重吧
這樣不就影響當下的情緒和行為了嗎?
確實過度樂觀可能會有問題,
但我也曾跟他分享我的情況,
由於過去對感情的過度絕望,
現在已經轉變成「我認為應該是有希望的喔~」
像是從海平面底下往上升,目前也只是剛好到海平面而已!
而且我也真實地發現我的內心悄悄產生改變,
情緒變好了,怕高等焦慮投射也改變了……等等現象,
意謂我對未來抱持希望的想法,並非空穴來風,其來有自。

在此不免聯想到他的感情世界,
他的感情是不順利的,曾經有過很好的對象,卻被自己及對方的諸多因素搞砸了
現在的他好想要有一段感情,
但他對愛情的想法是「害怕的」!(我曾問過他對愛情的想法)
因此,
我甚至認為他說對感情不要抱希望,
根本就是他的絕望感的投射而已。
當然這只是我的想法,沒有問他,
但若問他,恐怕他就要翻臉了。

在和他談論近況時,
他也常分享最近的計劃,
當我對其表示期待之意時,
他也總回我:「不要抱太大希望!」
這種感覺真的怪怪的~
我們做一件事的基本假設,不都是認為「可能、應該」會成功,所以才做的嗎?
真有「這件事一定會失敗,但我去做!」這樣的動機嗎?
或許在以追求過程為主,不重視結果的事件而言,會是成立的。

想起會計學有一個基本假設,叫「繼續經營假設」:

「繼續經營假設」是企業編製財務報表時所依據的假設之一。「繼續經營假設」是假設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後至少12個月內能夠繼續經營,而不會解散清算。

(這樣的假設是樂觀的呀~雖然會計是為企業營利目的設計,但人生的營利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呀!應該可以類推吧!)
後來又再網路查了一下,
審計準則公報第十六號(繼續經營之評估)
http://www.rootlaw.com.tw/LawArticle.aspx?LawID=A080060001001600-0881116
裡面確實提到,藉由觀察一些指標,以判斷是否能繼續經營!
(呀~就是要悲觀也行,但也要先找有沒有証據呀~)

呀~~~~妖壽!
這是「會計與人生」耶~誇張!


平白無故就悲觀的話,那恐怕是受到「過去的事實」影響吧~

對當下的事件選擇樂觀或悲觀的看法,其實都可以,
但二者引發的情緒和行為是相反的,
選擇樂觀的抱持希望,
好像比較容易發展下一步計劃
生命開始會有行動力,有朝氣,
如果真遇到意外事故,那就像審計公報說的那樣,
搜集證劇,重新評估,然後承認事實就夠了吧!
況且JT說了,承認事實是不會有情緒的呀
所以,恐怕是朋友擔心承認失望的事實之後,自己會崩潰吧,
或者,
那根本就沒有承認事實吧,
因為他心中永遠存在一個夢想!

對啦!對啦!我真天才~
恐怕就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永遠達不到的理想愛情,
所以他漸漸不抱希望了,
但其實他的心中才是懷著最大希望的人!

如果他不說服我,認同他的「不抱希望」的話,
那他看著我的「滿懷希望」,恐怕真的要失控了!

人心真是吊詭

~~~~
面對兩個價值觀的選擇標準是什麼呢?
>>未來的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失望?
>>現在帶來的情緒和行動?

109.6.24
對一個事件,會有一個評論
→問對這個評論有什麼感覺?或想到什麼?
→這個感覺或聯想,可能來自其信念,相信的事!
以此發文為例:
「有可能好,也有可能不好,那就不要抱希望!」
→有可能好,也有可能不好:這是他的敘述
→不要抱希望:這是他下的結論!這才是出自他內在的想法!
抓他心中的話!從這開始問!

「你說到不要抱希望的時候,你的感覺是什麼?」
如果他回:「會很難過,很失望呀!」

「你會這想,是以前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」→這樣問可以追到難過經驗的源頭,找到受傷的內在小孩!
「所以你是因為害怕難過而不抱希望嗎?」→這樣問好像比較侵略!又有下結論的感覺,可能就停止探索了!謹慎!